金融科技如何助力长三角地区经济复苏?——“华瑞金融科技沙龙”首期主题报告发布
导读
近来,国内疫情出现阶段性好转,5月20日,上海市印发复工复产计划方案,明确了三个阶段复工时间表及疫情防控要求。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一极,有序推进长三角尤其上海市经济复苏发展,对实现稳增长、稳就业和稳预期目标意义重大。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及应用能有效提升金融系统效率和赋能实体经济,在该领域发展较快的长三角地区,面对经济亟待复苏提振的现状,金融科技如何发挥作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有哪些政策工具可以帮助金融科技更好赋能实体经济?金融科技应用实效如何改进空间在哪,能为更普遍场景的金融科技运用提供哪些经验?
为深入讨论以上问题,上海华瑞银行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华瑞金融科技沙龙”系列活动,首期聚焦“金融科技如何助力长三角地区经济复苏?”,由李礼辉、陈道富、杨涛、宋科、朱太辉等来自政产学研各界专家学者进行共同探讨。
点击下方链接观看直播回放:
沙龙第一单元,IMI研究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朱太辉围绕“金融科技推动双链联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做主题报告。长三角经济占据重要地位,疫情冲击导致全国经济承压。长三角以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四省市之力,GDP和工业生产占全国的1/4左右,进出口占全国的1/3左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桥头堡”。疫情之下,长三角经济正在经受严峻挑战,多项政策着力于助力金融科技与供应链金融发展,朱太辉认为,将金融供应链(涉及产品设计、营销获客、风险决策、贷款发放、贷后管理在内的服务全链条)与产业供应链(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营销、产品交易、支付以及售后管理等)通过数字化实现在场景、渠道、客户层面的相互交织和联动的“双链联动”模式,是有效且致远的方法,通过数据、产业、渠道、生态四大抓手,实现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同生共融。
以下为报告全文:
以下为报告全文
本次报告围绕“金融科技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提升金融实体经济质效”这一主线,主要分享了三方面的内容:
1、长三角疫情冲击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金融科技在金融体系落实国务院“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中的作用
3、随着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和金融监管不断完善,提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双链联动”模式。
01
金融科技推动“双链联动”的宏观背景
长三角占全国GDP的1/4、占全国进出口的1/3
从GDP占比来看,2021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个地区GDP总和占全国GDP的21.14%。其中,上海GDP占全国的3.8%,但对于国家税收收入贡献更大,税收收入贡献度高达10%。
从工业生产来看,长三角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工业企业营收方面,长三角在全国营收中的占比达到了26.03%。其中,长三角在全国高端制造业工业企业营收中的占比更高,如在通用设备仪器仪表,电子机械和仪表、化学制造等高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比超过了30%。相对于GDP来说,长三角对于中国工业升级和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图1 长三角地区宏观经济数据
从进出口来看,长三角进出口占全国比重大概1/3左右。其中,进口占比33.7%,出口占比38%左右,长三角的外向型港口对于中国进出口非常重要。上海与其他三个省也有差异,进口大概是出口的2倍左右,而江苏、浙江、安徽的出口占比更高。
从物流货运来看,长三角的重要性也非常高。从公路货运、水路货运和快递业务占比分析,公路货运上接近20%的占比,水路货运达到53.8%,而快递占比达到了35.3%,占比都非常高。
图2 长三角地区进出口贸易数据
正是因为长三角在经济增长、进出口、物流货运中的重要地位,前期长三角的疫情散发不仅对长三角也对全国经济运行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
4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经济工作和经济形势时提出,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的风险挑战增多,经济发展面临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正在上升,稳增长、稳就业面临新的挑战。5月底,国务院积极部署稳经济的一揽子措施,要求确保经济回归到正常的区间,也明确提出来经济下行压力在持续加大,市场主体也非常困难。对比4月份与一季度的主要经济数据可以发现,社会零售、房地产、工业生产、基建、制造业投资、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在4月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这也是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积极部署相关政策的原因。
具体而言,长三角地区受疫情的经济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供需两侧遭受冲击,供给端物流终端对工业生产造成比较大的冲击,需求端4月份的社会零售负增长-11%,特别是接触性的餐饮和服务性消费下挫得非常厉害。
房地产下行趋势尚未扭转。从拿地、销售、融资等房地产发展全链条的主要环节来看,房地产的下行态势仍在延续,房地产新开工土地购置、房地产资金来源的降幅还在在拉大,房地产销售的下滑幅度也非常大。
外贸面临压力。由于疫情复发带来的影响,还有欧美滞胀带来的冲击,4月份中国出口同比回落到了3.9%,较3月份的14.7%,以及去年接近30%的同比增速回落非常得大,为2020年7月份以来的最低增速。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4月份,小型企业的PMI指数已经连续12个月处于50%荣枯线之下。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好,目前核心还是疫情冲击下需求不足、订单不足造成的。小型企业新订单PMI4月份已经回落39.3%的低位,这是最近10年来的低位。5月份的PMI数据有所改善,但目前小型企业的PMI指数还是在荣枯线之下。
图3 中小企业情况分析
就业压力攀升至历史新高。4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6.1%,比2020年的4月份高。更为重要的是,结构性的问题可能更加突出,16-24周岁青年失业率数据高达18.2%,31个大城市高达6.7%,均创有记录以来新高。
02
金融科技推动“双链联动”的政策要求
针对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对政策应对做了全面的部署,且在这些政策中对金融体系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也对金融科技推动金融体系服务经济稳定增长寄予了极高的期待。
第一,政策力度较大。国务院在5月下旬出台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包括6个方面33项措施。其中,“真金白银”的政策措施算下来大概11万亿左右,相当于我国2021年GDP规模的10%。除去之前的已有政策,像减税降费退税政策,新增的政策措施包括增加的0.14万亿退税、增加缓交社保费适用范围、增加的1万亿元里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等,大概在3.4万亿左右,相当于2021年GDP的3%。
图4 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内容
从结构角度,相对于2008年扩内需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来说,这次的一揽子政策有一个非常大的差异,即金融政策成为了政策主力。在3.4万亿的新增政策中,货币政策、金融政策的占比超过了50%。其中,一大块是人民银行增加专项再贷款的支持力度,包括小微、科技、养老、交通、物流等专项再贷款),力度可能在0.84万亿左右;另一大块是增加的政策性开发性贷款以及应急贷款,这部分规模大概在0.95万亿左右。这些加起来超过了前面所说的3.4万亿增量贷款的一半以上,还不包括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以及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个人贷款延迟还本付息。
在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里,金融服务的重点之一是加强小微金融服务。这些年监管部门对改善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非常重视,相关监管要求也不断演进:
图5 小微金融服务政策升级过程
5月底,人民银行发布政策要求建立小微金融服务“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这些核心内容背后是解决从前金融机构在小微金融服务里“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的三角困局。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核心的是要缓解金融学里的反向“金融加速器”效应,也就是说宏观经济下行、小微企业融资和经营更加困难的恶性循环。
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背后的核心是要解决“不敢贷、不能贷、不愿贷”三角循环。从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来讲,这对应的是要破解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成本、收益和风险匹配性不高、缺乏商业可持续性的问题。传统模式很难解决这个问题,但在今天数据要素支撑和金融科技赋能下,金融机构的整个商业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所以,在金融科技支持下,金融服务的产品设计,资金筹集,营销获客、信用评估、风险定价以及贷后管理等环节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整个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应链得到了全方位的改进。回过头来说,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成本、收益和风险函数”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使得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商业可持续性提升,使得小微企业和普惠金融服务的使命不会漂移。这对金融机构自身来说,则是实质性改善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调整之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而这也是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核心所在。
正因如此,相关政策也积极要求利用金融科技改善金融服务特别是小微金融服务。近期出台的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相关政策,都对利用金融科技改善金融服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首先,监管政策之前重点鼓励的是中小银行与科技实力比较强的大型银行合作,让大型银行对小银行进行金融科技能力的输出,而人民银行最近的新政策是科技实力较弱的中小银行可通过与大型银行、科技公司合作等方式提升数字化水平;同时,也鼓励积极开展应收账款、预付款、存货、仓单等权利和动产质押融资业务,鼓励市场化征信机构运用新技术创新征信产品和服务。
其次,银保监会也相应发布了让银行业支持困难行业和经济恢复发展的通知,要求大力发展数字金融,银行保险机构强化科技赋能,强化线上金融、数字金融,更好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多样性,让整个困难企业金融服务得到保障。其实,在金融机构不盲目断贷、抽贷、压贷,对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延迟还本付息等具体的业务管理方面,金融科技都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此外,金融科技的三维监管框架也在加快完善。近年来,金融科技监管政策加快制定完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越来越清晰。2020年下半年以来,以《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作为标志,金融监管部门对于金融科技监管政策在密集出台,涵盖了互联网贷款管理、互联网存款管理、征信业务管理、非银行支付管理、金融机构线上营销管理、互联网理财销售管理、互联网保险管理等多个方面。这些政策加起来大概30多项,里面有很多都是规范金融科技助力银行金融服务的,其中规范助贷是重点。
随着这些政策的出台实施,金融科技三维监管框架逐渐明晰:即金融的归金融,要持牌监管;科技的归科技,要外包监管;数据的归征信,要征信监管。金融的归持牌监管的核心是,金融业务要持牌经营,金融业务的核心环节不能外包,科技公司不能过度嵌入金融业务;不同持牌主体开展的同一金融业务的流程标准应该是一致的,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科技的归外包监管的核心是,金融科技服务属于“咨询规划类、开发测试类、运行维护类、安全服务类和业务支持类”五类信息科技外包服务中的一种,应当遵从信息科技外包监管。数据你的归征信监管核心是,《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要求只有持牌的征信机构才能够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对外提供,市场主体对外提供“信息数据”需要断直连。
03
金融科技推动“双链联动”的实施路径
在上述政策的支持下,加上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快速发展的大环境,金融科技将推动金融服务朝着金融供应链与产业供应链“双链联动”新模式发展。在此模式下,针对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将迎来新的放量发展阶段。
数字经济发展将为供应链金融铺路
从宏观背景来看,国家已经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今后几年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遵循的主线,在经济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要求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金融科技特别是供应链金融科技,将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中发挥非常大的作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发展就是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产物:产业的转型升级本身需要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需要产业和金融更紧密地结合在一块,而供应链金融就是金融与产业紧密结合的融资模式。
金融科技支撑数字化金融供应链,是未来推动“产业、科技和金融”高水平循环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未来金融科技发展非常重要的点。国家和监管部门的政策对此也给予了非常高的重视,2020年以来相关部门积极支持数字化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多达10部左右。也正因如此,接下来整个供应链金融市场将迎来放量和快速增长阶段,未来供应链金融增长规模将从2020年左右25万亿增长到2024年的40万亿以上,接下来将迎来一个放量增长的发展阶段。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如何解决供应链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用评估的问题。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和传统的供应链组织模式下,这对金融机构发展供应链金融面临很大的挑战。传统模式下,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痛点是要高度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以及核心企业对于上下游企业的信用确权能力,信用信息在供应链传递效率不高、不足的问题。目前数字经济快速发展,金融科技加快应用,为解决供应链金融面临的问题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目前,我国数字化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从传统经济发展和数字化经济比较可以看出来,总量上看,这几年我们数字经济发展速度是常规经济发展增速的1.57倍,在消费、投资、出口里的增速也远比传统模式发展速度快。在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下,整个供应链金融、信用信息共享的问题和信用评价的问题都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更为重要的是,“十四五”规划里也对未来数字经济给予高度重视,专门出台了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我国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核心是八个维度: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要素的共享和交易、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经济的治理、公共服务数字化,还有数字经济安全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这些方面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夯实整个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数据和信用评价的基础。
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尽显
长三角在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是处于领先和领先的地位,地方“十四五”规划来说,上海、浙江,包括北京、天津和福建等地出台的地方数字规划,提出了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占当地GDP的比重提到50%的目标。也就是说,在长三角和京津冀这些地方,到2025年数字经济将占整个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这放到整个国家角度来说也是成立的,在国家“十四五”规划里提出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要达到10%,这个核心产业主要是指数字产业化,而如果把产业数字化部分加进去,整个数字经济的比重也将会达到50%左右。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数字经济发展、数字中国建设将极大改善供应链金融科技的数据基础和信用评估基础。
“双链联动”是实现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同生共荣的有效模式
供应链金融的“双链联动”是金融供应链和产业供应链协同利用相同的基础设施、共享数字技术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在两条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推动客户、渠道、场景的联动,从而实现金融供应链和产业供应链的相互促进与质效提升。
金融服务实际也是一条供应链,从贷款来说,这要涉及到信贷产品的设计,信贷产品的营销、客户的风险和信用评价、风险定价、贷款发放以及贷后管理等多个环节。从产业供应链角度来说,包括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营销、产品交易、支付以及售后管理等环节。
图6 金融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发展新模式:“双链联动”
如果两个链条能够通过数字化实现在场景、渠道、客户层面的相互交织和联动,那么整个金融供应链和产业供应链发展就会实现共生,这也是为我们从国家政策这些年一直推动的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同生共融,给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核心来说,供应链金融核心要解决的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金融服务供应链角度来说,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核心问题,是由于金融服务整条供应链上,产品设计、营销获客、风险决策、贷款发放、贷后管理这些前后环节没有很好地实现联动,整个金融服务供应链是循环不畅的。如果我们再往后深挖一层,从整个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大的共生关系框架下深入分析会发现,金融供应链循环不畅,背后的根源在于金融服务供应链和产业发展供应链缺乏协同。
这些年来供应链金融发展相对缓慢,背后有很多的问题,比如不同的产业链发展模式有很大的差异,链条上企业的异质性特别强;产业链链条特别长,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加工、批发、运输、销售,不同企业在不同链条面临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中小银行来说,这些产业链供应链是跨区域的,而银行自身经营范围是本地化的,它很难对跨区域的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企业开展客户调查、风险评价、信用评估。因此,小微企业发展和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核心是要解决整个金融供应链和产业供应链之间相互脱节和缺乏协同的问题。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供应链金融的“双链联动”模式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一方面,是政策规划的促进。我国不但出台了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也出台了“数字中国”发展规划,随着接下来数字经济与数字治理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的快速推进,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和产业供应链数字化拥有了非常好的协同结合点。另一方面,整个技术赋能的协同。基础设施方面,存量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增量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将加快推进,“双链联动”将在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信息基础设施、应用支撑平台上实现“软硬”协同;数据要素赋能方面,“双链联动”将在数据收集、治理、应用驱动上实现“全流程”协同;在技术赋能方面,“双链联动”将在将实现单一数字科技业务赋能和统一信息系统集成赋能“点面”协同。
推进金融供应链和产业供应链“双链联动”,金融机构还必须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内外联动。外部数字化是指金融服务的数字化,从“人、货、场”来说是客户数字化、服务渠道场景数字化、服务产品数字化,不管是贷款的还是企业金融服务产品。同时,金融机构还要积极推进内部数字化,也要从人、货、场三方面推进,内部数字化的人实际是指我们自身的员工和组织架构,要建立数字化的转型领导机制和组织架构;场是金融机构内部的业务经营系统、管理系统、运营系统都要进行数字化的改造;货的核心是要把我们内部积累的管理数据、客户数据、业务数据打通,利用起来,与外部产品的设计和经营模式转变链接起来。这些内部和外部的人、货、场数字化,最终都要模块化、构建化,最后形成不同的策略方案或者解决方案并对外输出。只有这样,金融机构数字化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接下来,金融供应链和产业供应链“双链联动”发展有四个重要的抓手:
一是数据抓手。与国家层面的数据治理、地方数据治理,与数字中国建设以及地方的数字上海建设、数字浙江建设等,协同推进,利用公共数据和政务数据的开放共享能力,强化服务的数据收集利用。
二是产业抓手,要与一些核心的产业链企业进行合作,与这些核心企业同步推进整个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在产业链转型数字化的基础之上来推进整个金融服务数字化,可以更好地实现金融与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结合。
三是渠道抓手,既要开拓线上渠道,也要推进线下渠道的数字化改造,最终实现线上和线下业务渠道的有效联动。
四是生态抓手,核心还是要与平台企业、科技公司形成比较好的协同,搭建比较好的金融服务场景,将金融服务湖与场景结合好,形成更好的差异化、特色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
04
结论
疫情冲击下,疫情纾困稳定宏观经济发展需要加强金融服务,特别是小微金融服务,政策层面也对小微金融服务的目标升维到了“敢贷、愿贷、能贷、会贷”四个方面,这些对于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字经济、数字中国建设的快速推进,强化了金融科技赋能背后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同时,金融科技监管政策加快完善,则更加明确了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数字化转型、金融业务创新的预期和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供应链金融发展转型特别是“双链联动”模式的供应链金融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双链联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将会为更好推动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更好地推进经济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银行原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指出,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需要生态圈,需要实现产业的供应链和金融的供应链的有机链接,这就要求加快建设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和政策执行信息互联互通平台。
第一,加快建设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平台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强调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
浙江的经验值得借鉴。浙江省将数字经济定义为“以数据资源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新经济形态。” 不久前,浙江省正式实施《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地方性公共数据法规。到2022年3月,浙江省公共数据平台已归集公共数据800多亿条,共享调用700多亿次。
第二,加快建设政策执行信息互联互通平台
国家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包括当前稳经济的政策,都是分领域分部门的,有的还是分地域的。但这些政策措施的主要实施对象,一是数千万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二是数亿居民个人包括从农村到城市的新市民。国家政策落地见效,增强政策合力,防止合成谬误的最佳路径选择应该是以企业和居民为中心。
平台的结构主要是以企业和居民为中心,目前先建设面向企业的政策执行互联互通平台,平台应与公共数据平台、信用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实现政策执行相关部门的无缝链接和相关信息的互联互通。平台的职能主要是围绕企业和居民,形成市场机制与政府职能相互促进、金融工具与财政工具相互配合、大中小金融机构协同发力的生态圈,保护企业,保护资本,保护供应链,稳增长,稳就业,稳市场,促进经济的复苏和升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结合长三角地区的独特情况,提出了金融科技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三重政策逻辑。
第一层面,应当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现有优势,将其纳入纾困和稳经济大盘的国家政策框架。具体而言,金融科技可以从三方面来着力:其一,服务长尾客户群体,并准确定位受疫情影响的个体,助力国家纾困政策的精准落实,发挥普惠金融作用;其二,在当前数字经济建设的关键节点上,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其三,在消费领域,结合消费券和互联网消费信贷,助推中国经济的平稳复苏。
第二层面,需要在更长远的政策方面,运用金融科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高质量经济发展。一是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动企业数字化发展,构建区域性产业联盟;二是要发展物流仓储体系的数字化和一体化,实现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三流合一;三是要通过科技赋能,助力数字政府建设和政府治理能力建设;四是要促进数字要素市场建设,打造数字产业链。
第三层面,可以适当拓宽金融科技的边界,加强其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深度融合,这涉及到三方面的转型:一是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观念转型,从以融资为主转向更全面的金融服务;二是服务模式转型,使中小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共同服务区域经济;三是产融合作模式转型,加强传统金融机构的开放和垂直行业专业机构间的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从金融科技生态建设的视角,结合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健康金融科技生态应具备相对开放、多元化、智能、融合和持续这几个重要特征,在长三角地区以及整个国家层面的金融科技生态发展问题上,需要关注“5+1”个方向,即基础、技术、业务、客户和监管五个层面,以及由政策规则,伦理文化等非正式制度构成的环境要素,具体来看:
一是基础层面。这与支付结算、征信系统、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对于未来承载其上的金融科技生态以及金融科技产业成长来说,基础设施投入非常有价值且大有可为。二是技术层面。金融领域所应用的前沿技术具有特殊性,目前在应用中仍然存在挑战,未来应多关注技术+金融真正能够应用的领域,与潜在业务场景相结合,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三是业务层面。如何摆脱技术和业务“两张皮”,解决金融科技创新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平台,以及会计、审计、评估评级等中介服务多方主体的配合与支撑。四是客户层面。要根据长三角地区企业和居民的共性与特性,对金融科技要素,政策做差异性布局。五是监管层面。应着重考虑地区与中央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解决地区差异性新型金融风险等问题。此外,在环境要素方面,应提升政策透明度、协调性和确定性,完善人才教育、培训标准。
观点整理:钱家彦、马吉娟、吴子浩、杨世祺、安然
本文监制:安然
版面编辑|贺煦
责任编辑|李锦璇、蒋旭
总监制|朱霜霜
近期热文
沙龙预告 | 大数据的使用边界: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经济学分析(6月16日)
周道许: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金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政策解读